黄帝问曰:何谓虚实?
黄帝问道:什么叫虚实?
岐伯对曰: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
岐伯回答说:邪气旺盛(外邪侵入),是为实证;精气衰弱(内伤损耗),就为虚证。
帝曰:虚实何如?
黄帝道:虚实变化的情况是怎样呢?
岐伯曰:气虚者,肺虚也。气逆者,足寒也。非其时则生,当其时则死。余脏皆如此。
岐伯说:气虚的情况,是由于肺气虚弱所导致;气机上逆,就会导致两足寒冷。肺气虚弱不在它所对应的季节就能活;肺气虚弱在它所对应的季节(即秋季)就会死亡。其它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。
帝曰:何谓重实?
黄帝道:什么叫重实?
岐伯曰:所谓重实者,言大热病,气热脉满,是谓重实。
岐伯说:所谓重实,患大热的病人,邪气炽热,脉象盛满,证脉俱实,便叫重实。
帝曰:经络俱实何如?何以治之?
黄帝道:经脉和络脉俱实的重实证是怎样的情况呢?用什么方法治疗呢?
岐伯曰:经络皆实,是寸脉急而尺缓也,皆当治之。故曰:“滑则从,涩则逆也。”夫虚实者,皆从其物类始,故五脏骨肉,滑利可以长久也。
岐伯说:所谓经脉和络脉俱实,是指反映人体主干经脉的寸口脉急促,而反映人体分支络脉表层的尺肤脉缓慢,此时经脉和络脉都应该治疗。所以说:“凡是脉象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,脉象涩滞的就缺少生机为逆。”所谓虚实,皆可从自然界取象比类,(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,万物欲死则枯涩。)若一个人的五脏功能好筋骨强健,就可以长寿。
帝曰: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,何如?
黄帝道: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,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?
岐伯曰: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者,脉口热而尺寒也。秋冬为逆,春夏为从,治主病者。
岐伯说:所谓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,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脉却寒。秋冬之时见到这种脉象为逆,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,治疗必须结合时令。
帝曰:经虚络满何如?
黄帝道:经虚络满的情况又怎样呢?
岐伯曰:经虚络满者,尺热满,脉口寒涩也。此春夏死,秋冬生也。
岐伯说:所谓经虚络满,是指尺肤的脉象热而盛满,而寸口的脉象迟而涩滞。这种脉象,在春夏则死,在秋冬则生。
帝曰:治此者奈何?
黄帝道: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?
岐伯曰:络满经虚,灸阴刺阳;经满络虚,刺阴灸阳。
岐伯说:络满经虚,炙阴刺阳;经满络虚,刺阴炙阳。
帝曰:何谓重虚?
黄帝道:什么叫重虚?
岐伯曰:脉气(《甲乙经》为虚)、上(《甲乙经》为气)虚、尺虚,是为重虚。
岐伯说:脉象虚若、气虚、尺肤脉虚弱,称为重虚。
帝曰:何以治之?
黄帝道:怎样辨别呢?
岐伯曰:所谓气虚者,言无常也;尺虚者,行步恇然。脉虚者,不象阴也。如此者,滑则生,涩则死也。
岐伯说:所谓气虚,是由于膻中之气不足,表现为说话声音低微不能连续;所谓尺肤脉虚弱,就是指络脉虚弱,表现为两足发软行走怯弱无力;所谓脉虚,是寸口脉虚弱,表现为气血都弱按之不应手的脉象。有以上症状的病人,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,脉象涩滞的则会死亡。
帝曰:寒气暴上,脉满而实,何如?
黄帝道:有一种病症,寒气骤然上逆,脉象盛满而实,将会如何呢?
岐伯曰:实而滑则生,实而逆则死。
岐伯曰:脉象实而滑,这是顺象,可生;脉象实而涩滞,这是逆象,主死。
帝曰:脉实满,手足寒,头热,何如?
黄帝道:有一种病证,脉象实满,手足寒冷,头部热,将会如何呢?
岐伯曰:春秋则生,冬夏则死。脉浮而涩,涩而身有热者死。
岐伯说:这种病人,在春秋(少阳、少阴当令)之时可生,若在冬夏(太阴、太阳当令)之时便要死了。脉象浮而涩,加上有身体发热的症状(阴阳过于偏胜),就会死亡。
帝曰:其形尽满何如?
黄帝道:全身都肿胀的人,将会怎样呢?
岐伯曰:其形尽满者,脉急大坚,尺涩而不应也,如是者,故从则生,逆则死。
岐伯说:全身都肿胀的人,寸口脉象急促、盛大、坚实,而尺肤脉却涩滞,与寸口脉的脉象不相适应,像这样的病情,从则生,逆则死。
帝曰:何谓从则生,逆则死?
黄帝道:什么叫从则生,逆则死呢?
岐伯曰:所谓从者,手足温也;所谓逆者,手足寒也。
岐伯说:所谓从,就是手足温暖;所谓逆,就是手足寒冷。
帝曰:乳子而病热,脉悬小者,何如?
黄帝道:婴儿患了热病,脉象悬小,它的预后怎样呢?
岐伯曰:手足温则生,寒则死。
岐伯说:手足温暖的可生,手足厥冷的则死亡。
帝曰:乳子中风热,喘鸣肩息者,脉何如?
黄帝道:婴儿感受风热,出现喘息有声,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症状,它的脉象怎样呢?
岐伯曰:喘鸣肩息者,脉实大也,缓则生,急则死。
岐伯说:有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症状者,脉象为实大。脉象实大中而缓的可生;脉象实大中而弦急的则死亡。
帝曰:肠澼便血,何如?
黄帝道:痢疾伴有便血症状的,怎样变化呢?
岐伯曰:身热则死,寒则生。
岐伯说:身体发热的则死;身寒不发热的则生。
帝曰:肠澼下白沫,何如?
黄帝道:痢疾伴有白沫症状的,怎样变化呢?
岐伯曰:脉沉则生,脉浮则死。
岐伯说:脉象沉则生,脉象浮则死。
帝曰:肠澼下脓血,何如?
黄帝道:痢疾伴有脓血症状的,怎样变化呢?
岐伯曰:脉悬绝则死,滑大则生。
岐伯说:脉象悬绝者死;脉象滑大者生。
帝曰:肠澼之属,身不热,脉不悬绝,何如?
黄帝道:痢疾一类的病,身不发热,脉象也不悬绝,预后如何呢?
岐伯曰:滑大者曰生,悬涩者曰死,以脏期之。
岐伯说:脉象滑大者生;脉象悬涩者死。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。
帝曰:癫疾何如?
黄帝道:癫疾的预后怎样?
岐伯曰:脉搏大滑,久自已;脉小坚急,死不治。
岐伯说:脉来搏而大滑,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;要是脉象小而坚急,是不治的死证。
帝曰:癫疾之脉,虚实何如?
黄帝道:癫疾的脉象,虚实是怎样变化呢?
岐伯曰:虚则可治,实则死。
岐伯说:脉虚的可治,脉实的则死。
帝曰:消瘅虚实何如?
黄帝道:消瘅的脉象虚实是怎样呢?
岐伯曰:脉实大,病久可治;脉悬小坚,病久不可治。
岐伯说:脉象实大者,病虽长久,可以治愈;脉象悬小而坚,久病者则不可治。
帝曰:形度、骨度、脉度、筋度,何以知其度也?(读注:此处有问无答,且与上下文不搭,明清医家已经认为此处是错简而形成的缀文。)
黄帝道:形度、骨度、脉度、筋度,怎样才能测量得出来呢?(读注:此处有问无答,且与上下文不搭,明清医家已经认为此处是错简而形成的缀文。)(读注:下面诸节在内容上能衔接,却改变了本篇为“论”的问答行文方式,而成为黄帝独白了,也让人心存疑虑。)
帝曰:春亟治经络,夏亟治经俞,秋亟治六腑府,冬则闭塞。闭塞者,用药而少针石也。所谓少针石者,非痈疽之谓也。痈疽不得顷时回,痈不知所,按之不应手,乍来乍已,刺手太阴傍三痏,与缨脉各二。掖痈大热,刺足少阳五,刺而热不止,刺手心主三,刺手太阴经络者,大骨之会各三。暴痈筋软,随分而痛,魄汗不尽,胞气不足,治在经俞。
黄帝道: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;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;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;冬季主闭藏,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,治病应多用药品,少用针刺砭石。但所谓少用针石,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,若痈疽等病,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。痈毒初起,不知它发在何处,摸又摸不出,时有疼痛,此时可针刺手太阴肺经(天府穴)周边三处,和足阳明胃经在颈部(的人迎穴)左右各一。生腋痈的病人伴有高热,应该针刺足少阳胆经穴五次,针刺之后热仍不退,针刺手厥阴心包经(天池穴)三次,同时针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,即臂骨交会处(的尺泽穴)三次。急性的痈肿,筋肉挛缩,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,痛得厉害,汗出不止,这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气不足,应该深刺其经有痛感的腧穴。
腹暴满,按之不下,取手太阳经络者,胃之募也。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,用圆利针。
腹部突然胀满,按之不减,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(支正穴),这是胃的募穴。针刺足少阴肾经的俞穴(志室穴,现为足太阳膀胱经),在脊椎两旁三寸处,刺五次,用圆利针。
霍乱,刺俞旁五,足阳明及上傍三。
霍乱,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俞穴(志室穴)的周边五处以补之,和足阳明大肠经(胃仓穴和意舍穴)各三次。
刺痫惊脉五,针手太阴各五,刺经太阳五,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,足阳明一,上踝五寸刺三针。
针刺治疗惊风,要从五条经脉泻除所染五行的邪气,即:手太阴肺经的经穴(经渠穴)五次,手太阳经的经穴(阳谷穴)五次,手少阴心经的络穴(通里穴)旁边一次,足阳明胃经(的解溪穴)一次,足踝上五寸(的足少阳胆经光明穴)三次。
凡治消瘅、仆击、偏枯、痿厥、气满发逆,肥贵人,则高粱之疾也。隔塞闭绝,上下不通,则暴忧之病也。暴厥而聋,偏塞闭不通,内气暴薄也。不从内外中风之病,故瘦留着也。跖跛,寒风湿之病也。
凡诊治消瘅、仆击、偏枯、痿厥、气满上逆等病症,如为肥胖、权贵的人,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。凡是郁结不舒,上下不通的人,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。突然昏厥呼唤不应,大小便不通,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。有的病不从内发,而是由于感受外邪而中风,因风邪留恋不去,伏而为热,消烁肌肉,着于肌肉筋骨之间。有的两脚偏跛,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。
黄帝曰:黄疸、暴痛、癫疾、厥狂,久逆之所生也。五脏不平,六腑闭塞之所生也。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
黄帝道:黄疸、骤然的剧痛、癫疾、劂狂等证,是由于经脉之气,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。五脏不和,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。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。
本文由傻鸟发布,不代表傻鸟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shaniao.net/huangdinajing/487.html